马上注册,阅读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通过对全省县域异地住院、跨地市住院病种的分析发现,肿瘤相关病种比例排名靠前。结合近期开展的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的情况,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促进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下沉,推动城乡肿瘤专科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异地住院比例,特制定广东省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下沉行动”)。
一、行动目标 统筹省级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多举措推动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市县两级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用三年时间,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护理服务、科教研资源、诊疗信息平台共享,实现全省肿瘤专科均衡发展,基层肿瘤诊治能力有效提升,肿瘤患者上下转诊制度更加健全,肿瘤诊疗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肿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有效保障,为全省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更为便利、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到 2025 年,因恶性肿瘤化学治疗跨地市异地住院患者比例下降 10%以上。 ——到 2025 年,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共建的相关病种肿瘤诊疗合作中心覆盖广州以外的 20 个地市。 ——到 2025 年,下沉行动为合作医院培养进修的医务人员不少于 300 名。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肿瘤三级防治协同工作机制。下沉行动由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确定 1 家下沉行动牵头医院和若干家具有肿瘤专科优势的医院(以下简称“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提升手术、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疗量占比,重点负责省域内疑难和相对复杂肿瘤疾病的诊疗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优质的专科资源,以学科建设、专科技术和优质服务为支撑,带动提升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为重点的专科医疗技术实力、医疗服务能力。各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工作部署,确定 1 家肿瘤专科优质资源下沉合作医院(以下简称“合作医院”),主要负责地市肿瘤专科诊疗能力提升工作,联合当地肿瘤诊疗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结合县域医共体肿瘤综合防治的三级预防协同机制,建立省-地市-县(市,区)的肿瘤防治网络,对当地重点肿瘤病种开展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及定期随访、患者健康教育、优质护理服务等全程健康管理,有序接收下转肿瘤患者,在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的指导下开展规范化诊疗工作,对超出诊疗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 (二)探索医疗资源下沉实施路径。以常见、高发肿瘤病种 为切入点,结合化疗、外科、放疗等不同专业的诊疗特点,分专业、分病种实施肿瘤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 建立相关病种肿瘤诊疗合作中心。 以常见、高发肿瘤病种为切入点,选择合作医院所在区域异地住院的主要病种,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建立相关病种的合作诊疗中心,实施技术帮扶,提升相关病种诊疗能力。牵头医院制定肿瘤诊疗合作中心相关标准,推动合作医院建设符合标准的肿瘤诊疗合作中心。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探索建立相关病种专科号源优先向合作医院肿瘤诊疗合作中心开放的制度,便捷疑难患者的上转。 2. 建立以恶性肿瘤化疗为下沉重点的亚专业协作组。 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成立亚专业协作组,建立疑难病例定期会诊工作机制,专家会诊每月不低于 2 次。对已有成熟化疗方案的常规化疗患者,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应及时下转患者,由合作医院实施治疗,合作医院应负责患者化疗期间的诊疗安全,落实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定期随访。 3. 建立专科培训绿色通道。 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设立专科培训绿色通道,根据合作医院服务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优先安排合作医院专科医师、护理人员的进修学习,优先安排已开展协作的亚专业相关医务人员的进修学习。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每半年接收合作医院肿瘤诊疗合作中心的进修医师、进修护士不少于 4名,提升肿瘤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技术水平。 4. 建立外科及放疗专业多学科诊疗合作机制。 以肺癌、肝癌、乳腺癌、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等异地住院排名靠前的恶性肿瘤为重点,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安排相应专业的专家,建立多学科诊疗合作机制,每月集中开展不少于2 次远程多学科会诊、远程教学、线下会诊及手术等,优先对相关病种开展质控工作,逐步实现有关病种诊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对具备手术条件的合作医院,探索建立专家下沉指导机制。 5. 建立肿瘤护理亚专科协作团队。 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安排护理专家,与合作医院成立护理亚专科协作团队,对合作医院肿瘤康复、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心理舒缓、造口等护理亚专科开展每月 1—2 次的教学及培训,提升合作医院肿瘤专科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水平。 6. 建立恶性肿瘤临床试验分中心。 以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为支撑,与合作医院合作建立肿瘤临床试验分中心,搭建肿瘤临床试验和基础科研协作平台,实现研究项目、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管理制度等肿瘤研究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协同发展,促进合作医院临床试验和基础科研能力提升。
(三)借力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广东省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教学等远程医疗服务,提高优质资源下沉效率。
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便捷上转下转患者登记和统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及有序转诊,促进肿瘤分级诊疗,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等服务。
(四)完善相关病种肿瘤诊疗质控工作。以落实《广东省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契机,加强相关肿瘤病种诊疗全流程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完善诊疗质控体系。由省肿瘤性疾病质控中心牵头,组织专家制定重点病种的诊疗规范并推动宣贯工作,对合作医院的重点病种诊疗质量定期开展抽查及考评,逐步提升医疗质量规范化水平和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五)强化肿瘤相关药物的供应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促进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间药品供应与衔接,持续提升抗肿瘤药物的可及性。各医疗机构应根据重点肿瘤病种患者的治疗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落实国谈药品“应配尽配”要求,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在国谈药品“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未完成对接前,临床科室提出用药需求的,
药学部门核实属于国谈药品的,可经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审核确认后,直接纳入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
三、时间安排 (一)筹备启动阶段。2023 年 7 月,全面启动下沉行动。省卫生健康委确定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省癌症中心所在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下沉行动牵头医院,确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 9 家医院作为具有肿瘤专科优势医院,确定首批 12 家合作医院(具体见附件)。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相关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合作医院成立下沉行动工作小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落实具体工作任务。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3 年 8 月至 2025 年 11 月,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相关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合作医院稳步推进相关工作任务落地,做到边落实边评估边总结。省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指导和交流分享,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增加具有肿瘤专科优势的医院和合作医院,逐步覆盖广州市以外的20 个地市,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三)总结评估阶段。2025 年12 月。牵头医院对 3 年下沉行动整体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省卫生健康委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推动肿瘤专科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和下沉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有关医院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肿瘤专科优质资源下沉行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省卫生健康委指导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相关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合作医院成 立“广东省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小组”,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合作医院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以及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相关医疗机构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合作医院统筹辖区内肿瘤诊疗资源,结合县域医共体肿瘤防治中心工作,推动以肿瘤专病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形式下沉至所辖县域,落实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要设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下沉行动的工作人员予以适当的激励。牵头医院和优势医院、相关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合作医院要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建立工作评价制度,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总结评估。地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定期对下沉行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了解工作推进中的壁垒和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对需要省卫生健康委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加强培训引导。牵头医院要组织相关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针对下沉行动方案进行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有关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社会层面对下沉行动的认可度,引导肿瘤患者转变就医习惯。
附件: 广东省肿瘤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有关医院名单
一、牵头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二、具有肿瘤专科优势的医院 1.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 广东省人民医院 6.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7.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8.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首批合作医院 1. 珠海市人民医院 2.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3. 东莞市人民医院 4.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 揭阳市人民医院 6. 汕头市中心医院 7. 潮州市中心医院 8.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 9.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10. 河源市深河人民医院 11. 粤北人民医院 12.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