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肺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文章类型] 评论模板(循证评价)

[复制链接]
JEBM 发表于 2023-12-31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阅读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以下文章为参考模板,发表时间:2008-06-16
评论模板1:


c-MET 基因扩增在非小细胞肺癌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机制中的探讨

作者:韩宝惠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内科

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是治疗NSCLC的有效靶向药物,大多数EGFR突变的NSCLC对EGFR-TKI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这种疗效一般在治疗后8~11个月会产生获得性耐药,其中50%是由于继发性外显子T790M突变,但这种耐药突变的机理仍不清楚。

Engelman JA,等[1]通过EGFR 外显子19突变的肺癌细胞株HCC827作为耐药研究对象,通过吉非替尼浓度递增的共培养,诱导HCC827耐药的产生(HCC827 GR)。研究假设EGFR突变的肺癌细胞株所产生的吉非替尼耐药是通过ERBB3信号通路。通过对同一细胞株敏感与耐药细胞株的蛋白谱mRNA分析,发现染色体7q31.1~7q33.3的显著扩增。 而这正是MET原癌基因的编码位点,为了证实MET的信号扩增是否与获得性吉非替尼耐药相关,实验采用了吉非替尼单独及与MET拮抗剂联合继续培养,结果证实HCC827对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是由MET信号扩增所介导。作者还采用了RNA干扰技术进一步验证了MET信号扩增导致PI3K/Akt信号持续激活并维持ERBB3的磷酸化。从而对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是由PI3K激活的ERBB3(HER3)依赖的MET扩增所导致作出了完整回答。经过对18例获得性吉非替尼或埃罗替尼耐药的肺癌标本检测到4例(22%)MET扩增。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确实存在MET/ERBB3/P13K信号轴介导的EGFR-TKI耐药。这提示今后临床开发的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抑制剂如果仅仅阻断ERFR T790M突变通路可能是不够的,对于存在MET扩增的获得性EGGR-TKI耐药的可能还需要发展阻断MET/ERBB3/P13K信号轴的拮抗剂。

Bean J,等[2]以临床标本为研究对象对MET/ERBB3/P13K信号轴介导的EGFR-TKI耐药进行临床获取标本进行验证,这是两篇从临床现象提出假说,采用肿瘤细胞株诱导产生耐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从不同的研究层面对提出假说的整个通路逐一进行证实并验证的基础研究,论文对所涉及的问题细致入微,严谨周到,反复验证使人们对整个假设的解答有如观看一部故事完整而又充满悬念的推理侦探片,故事的展开,假设的提出,证据的证实,最终结论的获得和确认,整个研究完整和严谨的回答了提出的假设. 从中可以看出从事科学研究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对可能存在的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国内不乏有从事相关研究的文章,但能够做到如此完整、细致、准确地回答一个假说的文章却凤毛麟角,这种对获得性耐药整个耐药产生过程的研究要比单独研究某一位点突变更具说服力和应用价值。可以说这是从假说到实验研究的范例,也为我们国内同行如何从提出假说到证实假说作出了示范,尽管对EGF-TKI耐药的机理还可能存在其它复杂的机理,但遵循这种研究方法,最终会将假说一一得到科学的验证. 这也就是高质量的论文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Engelman JA, Zejnullahu K, Mitsudomi T, et al. MET amplification leads to Gefitinib resistance in lung cancer by activating ERBB3 signaling[J]. Science,2007,316(5827):1039-1043.
[2] Bean J, Brennan C, Shih JY, et al. MET amplification occurs with or without T790M mutations in EGFR mutant lung tumors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to Gefitinib or Erlotinib[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7,104(52):20932-20937.
 楼主| JEBM 发表于 2024-1-1 1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模板2:预防性脑照射多中心临床试验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防性脑照射——来自德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作者:樊旻

肺癌是工业化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恶性肿瘤中的第一位杀手。85%的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迄今依然是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石,但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的早期患者比例多年徘徊在20%,无疑更多的患者属于局部晚期或晚期[1]。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占所占比例一直稳定在37% 左右[1]。这些患者的疾病特征十分不同, 5年生存率差别很大,最差的3%~5%(Ⅲb期),最高的有13%~23%(Ⅲa期)[2]。不过除了出现恶性胸水的患者以外,所有局部晚期病人共同具备未出现远处转移这一特征,所以取得局控一直是治疗策略的首要重点。

60 Gy/30次的胸部放疗曾经是局部晚期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其局控率仅为20%~30%,75%~80%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近40%有脑转移,且脑转移是10%~25%患者的初始失败原因[3]。1980年以来,以提高局控为目的临床研究广泛开展。现在,综合治疗无疑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其最高的局控率可以达到60%以上[4]。可是,脑转移并没有随着局控增加而减少。在通过放化疗或放疗、化疗、手术三联治疗取得良好局控、甚至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30%~50%的脑转移发生率[5]。

由于常用的化疗方案无法减少脑转移的发生, PCI就成为了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方向之一。德国协作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99年和2007年分别发表了其所进行的Ⅱ、Ⅲ期研究中对PCI作用的回顾性分析[6,7]。这两个研究均针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方式以先EP方案诱导化疗3周期,然后45Gy/30次/3周+EP方案同期放疗、化疗+(胸部放疗第9日)PCI,最后手术切除的三联治疗为主(见图1)。

224733wfvjqipqihhzrfrz.png
图1干预措施流程图

中位随访50个月后的临床Ⅱ期资料显示[6],PCI明显减少了脑转移的总体发生率和作为首发转移的发生率,特别是诱导化疗有效的患者接受PCI后没有出现1例脑转移。在多因素分析中PCI的应用和诱导化疗有效,同时列为好的预后因素(表1)。作者还对长期生存的15名患者(10人PCI)进行了全面的神经-精神系统测试,虽然10人中有1人有痴呆表现,结果无论是否接受PCI,患者均有注意力下降和视觉记忆减退。在MRI的T2加权图像中,PCI患者的脑白质异常信号分级较高,但这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

德国协作组于2007年11月发表了第二项报道[7],其数据来源于后续的Ⅲ期研究。在Ⅱ期研究基础上,他们将包括PCI的三联治疗方案作为研究组,而增设了手术+术后放疗的对照组。由于术后放疗的疗效被1998年发表的PORT荟萃分析强烈质疑[8],而且术后化疗的疗效逐步得到肯定,这项研究于2001年终止。在中位随访116个月以后,作者得出了相近的结论:PCI明显减少了脑转移的总体发生率和作为首发转移的发生率,而没有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晚期损伤(表1)[7]。

上述研究的结果表现出了可重复性,从而支持了作者认为PCI能够有效减少局部晚期患者三联治疗后脑转移发生且不明显增加损伤的论断。可是,这些结果并不足以支持PCI的临床应用,原因有:(1)研究本身的缺陷。这两篇文献均属回顾性分析。虽然资料来自于前瞻性研究,但其试验设计时并没有准备回答PCI这一特定问题的考虑,所以偏倚在所难免,结果的可靠性欠缺。如患者的个体情况在Stuschke研究中并不均衡,接受PCI的女患者较多。女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这就可能影响PCI患者的生存期。Pöttgen研究为随机分组,个体情况虽然得到大体平衡,但两组的治疗方法不同。脑转移率的差异即可能是PCI所致,也可能是对照组患者没有及时进行化疗的结果。另外,这些患者的PCI都是在手术前进行的。如果手术未能成功,PCI是否过早就会引发争论。(2)终点目标的合理性存疑。2篇文献均以脑转移的发生率为研究终点,但对患者生存情况却疏于分析。事实上,我们早就知晓PCI毫无疑问地能够减少了脑转移发生,因为这是迄今为止的四项随机研究中的一致结果(表2)[9]。但是脑转移的减少是否会带来生存的延长?这一问题却复杂的多。从表2中可以发现在报道生存期的3个研究中有2个PCI组的中位生存期低于非PCI组,SWOG研究中生存期的差异还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通过PCI减少脑转移并不一定会带来生存获益。其原因可能与脑转移出现后一般也进行全颅脑照射有关。

表1 德国协作组两项回顾性分析的结果
224920bwltnuqnq3381lna.png

表2  随机研究的结果[9]
224956ujsyeigp1sxqb1wh.png

其实,本文的作者对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十分明了。Pöttgen在其文尾坦承PCI对患者生存期延长的贡献不明,并寄希望于RTOG0214Ⅲ期随机对照研究能够破解谜团,但是据笔者所知这项研究因入组情况不佳已经终止。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CI的价值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保持其神秘感。

[参考文献]
[1]Eberhardt W,Pöttgen C, Stuschke M. Chemoradiation paradigm for the treatment oflung cancer[J].Nat Clin Pract Oncol, 2006, 3 (4):188-199.
[2] Mountain CF.Revis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staging lung cancer[J]. Chest, 1997,111(6):1710-1717.
[3] Perez CA, Pajak TF, Rubin P, et al. 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the patterns of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non-oat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treated with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Report by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J].Cancer,1987,59(11):1874-1881.
[4] Kelsey CR,Werner-Wasik M, Marks LB. Stage III lung cancer: Two or threemodalities? The continued role of thoracic radiotherapy[J]. Oncology (WillistonPark), 2006,20(10):1210-1219.
[5] Chen AM, Jahan TM, Jablons DM,et al. Risk of cerebralmetastases and neurological death after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to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implications for the subsequent management of the brain[J]. Cancer, 2007,109(8):1668-1675.
[6] Stuschke M, Eberhardt W, Pöttgen C, et al. Prophylacticcranial irradiation in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ftermultimodality treatment: Long-term follow-up and investigations of lateneuropsychologic effects[J]. J Clin Oncol, 1999,17(9):2700-2709.
[7] Pöttgen C, Eberhardt W, Grannass A, et al.Prophylacticcranial irradiation in operable stage IIIA 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with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Results from a German multicenterrandomized trial[J]. J Clin Oncol, 2007,25(31):4987-4992.
[8]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nin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PORT meta-analysis trialists group[J]. Lancet,1998,352(9124):257-263.
[9] Lester JF, MacBethFR, Coles B. 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for preventing brainmetastas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cal treatment for non-small-cell lungcancer: A Cochrane review[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5,63(3):690-694.
 楼主| JEBM 发表于 2024-1-4 0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注意,这是陈功教授写的循证评价,类似于评论(comment)。
但从篇幅和讨论的深度而言,做为视角类型的文章更为合适。
010355m88wpp28p6uaz5ug.png
原文,见 曹玓, 陈功, 徐飞.MRD:希望与挑战共存——评ctDNA 在Ⅱ期结肠癌辅助化疗决策中的价值. 循证医学2022年第22卷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给我们建议|手机版|阳光肺科 ( 粤ICP备2020077405号-1 )

GMT+8, 2024-11-10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