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ICD 0 code 9133/3
定义 :一种低度至中度恶性血管肿瘤,由实性巢状和短索状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构成,背景为黏液玻璃样变间质。
流行病学
- 约 60-80% 为女性
- 患者年龄 7-81 岁,中位年龄 38 岁
临床特征
- 仅肺受累占 12%
- 肺和肝脏同时受累占 18%
- 50-70% 的患者出现症状,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不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胸腔积液和全身症状。
- > 的病例为双侧肺血管周围多发结节( (<2cm CT 上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类似于转移癌或肉芽肿。
- 10-19% 的病例为单发结节,直径可达 5cm 。
- 空洞或钙化也有报道。
- 因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如肝、肺),无论同时或顺时,都不易判断第二个病灶是否为转移灶。
- 与其他肿瘤一样,转移为血源性,通常罕见。
- 报告的转移部位主要包括肝脏、皮肤、浆膜、脾脏、扁桃体、腹膜后、肾脏、骨骼和软组织。
- 没有标准分期。
部位
大部分发生在实质内
巨检
- 多发实性结节,切面灰白色,呈软骨样外观。
- 延伸至胸膜的肿瘤可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外观酷似恶性间皮瘤。
细胞学
- 圆形、多角形细胞,胞浆苍白。
- 细胞核特征与肿瘤分级相关。
- 胞浆空泡是一个特征表现。
组织病理学
- 常与动脉、静脉、淋巴管相关。
- 低倍镜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结节周围细胞密度增加;呈丰富的小叶结构;小叶中央嗜酸性、硬化,局灶坏死。
- 肿瘤由圆形或卵圆形内皮细胞构成,呈线状、实性巢状,胞浆内空泡,有时空泡内含有红细胞。胞浆内空泡可能使得细胞呈印戒样。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罕见。
- 间质为软骨样、透明变(玻璃样变)、黏液样或黏液瘤样。
- 可能有钙化或骨化。
- 肿瘤常表现为 肺泡腔内生长方式。
- 中级别表现为坏死、核分裂增多(平均 2/2mm 2 )、更大的核异形性。
- 大部分病例表达血管标记 CD31 、CD34 、 FLI1 、 VIII (灵敏度相对低)。
- 25-30% 病例局灶表达 CK 。
- 50% 表达 CK7 。
鉴别诊断
鉴别谱广
良性非肿瘤性病变: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WWTR1 CAMTA1 融合有助于建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
基因谱
- 重现性 t(1;3)(p36.3;q25) 染色体异位是其特征。
- 异位涉及两个基因: WWTR1(3q25)和 CAMTA1(1p36) 。
- 部分轻年患者携带 YAP1 TFE3 融合。
预后和预测因素
- 具有转移潜能
- 5 年生存率 60%
- 中级别比低级别预后差,前者 5 年生存率20%
- 预后不良因素包括:广泛肺内和胸膜播散
- 体重减轻、贫血、血性胸腔积液
- 大部分中级别肿瘤患者最终因肿瘤取代肺实质,死于呼吸衰竭
广东省人民医院 病理科 颜黎栩 医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