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年里,依照肿瘤精准治疗范式已经研发了许多抗癌药物。然而,靶向常见的肿瘤突变机会有限,这表明“低挂的果实”大部分已经被摘走了,我们正在到达回报递减的临界点。由于潜在的肿瘤内异质性,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治疗耐药性,这进一步挑战了这种精准治疗的模式。虽然许多靶向治疗可以有效地“修剪”肿瘤树的分支,但它们通常无法“拔出根部”。癌细胞亚群的活性似乎独立于那些驱动“整体”肿瘤细胞群增殖的信号通路,这可能会限制了在晚期癌症患者中产生的治疗效果。随着包括单细胞基因组学和活细胞成像在内的新兴技术出现,我们有机会阐明肿瘤细胞群体动态可塑性的潜在机制。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表观遗传调控在建立肿瘤内异质性中的作用,以有效地破坏构成单个肿瘤表型的不同共存细胞状态。Jeffrey Settleman辉瑞公司,美国
Cell前沿 | 癌症研究的下一个重要问题
DOI: 10.1016/j.cell.2023.01.037Also available on ScienceDirec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