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肺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骨和软组织肿瘤] 罕见病诊疗指南 (2024年版) :上皮样肉瘤

[复制链接]
长江 发表于 2024-12-3 15: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阅读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概述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间叶源性肿瘤,因病理学上具有上皮形态并显示上皮样分化,故而得名。

病因和流行病学
上皮样肉瘤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表明肿瘤发生部位的外伤史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该病由美国学者Enzinger于1970年首次报道,因发现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形态并表达上皮细胞标记,从而将其命名为上皮样肉瘤。1997年Guillou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将上皮样肉瘤分为近端型(proximaltype variant)和远端型(distal type variant),其中远端型又称为经典型。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远端型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上皮样肉瘤的发病率很低,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不到1%。美国报道上皮样肉瘤的发病率为4.1/1000万,文献中关于上皮样肉瘤的资料多为单中心病例系列或个案报道,少有多中心、大规模病例的报道。

临床表现
远端型(经典型)上皮样肉瘤较为常见,通常发生在肢体远端,以下肢的足趾、前臂较为多见,尤其是手、足,病灶常位于手掌或足底。最常见的症状为掌面或足底生长缓慢的无痛性结节或斑块,若侵犯真皮,可引起迁延不愈的溃疡,通常直径<5cm。肿瘤可沿血管、神经及筋膜扩散,若累及神经,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甚至肌肉萎缩。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发病率要低于远端型(经典型),通常发生在会阴部、腹股沟区域,发生于躯干部位的通常位于深部组织,体积往往较大,有报道显示最大径可达20cm,可产生相应区域的压迫症状。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位于体表的软组织肿块可首选超声检查,但超声检查仅能明确肿块的基本特点,对确诊的帮助不大。
2.MR/CT  与其他软组织肉瘤一样,MRI和CT是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首选MRI检查,可根据需要行MR检查,如肿瘤累及骨结构,需要行CT检查。
3.PET-CT、PET-MR  PET/CT或PET/MR检查对于明确是否多发病灶或转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通常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检查,不作为首选检查手段。

诊断
上皮样肉瘤的诊断需要遵循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三结合的原则,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并无明确的特异性,因此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
可选择穿刺或切开活检来获取标本,首选粗针穿刺活检,建议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近端型及远端型的病理学特点有所不同。
1.组织学特征  近端型镜下呈结节状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中央有明显出血和坏死,
细胞呈大多边形,胞质丰富,常见横纹肌样形态,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远端型(经典型)低倍镜下可见真皮/皮下结节,可有中央性坏死,类似肉芽肿病变;高倍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细胞核不规则但较一致,可显示轻度不典型性,核仁较小,核分裂象不如近端型明显。
2.免疫组织化学  Keratin(+)、EMA(+)、vimentin(+),但CK5/6(-);50%病例CD34(+),40%病例ERG(+),CD31(-)、S100(-)、P63(-);特征性的INI1表达缺失。
3.分子遗传学  近端型和远端型均有高频的SMARCB1(INI1)(22q11)缺失。

鉴别诊断
常见的需要与上皮样肉瘤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
1.肉芽肿性病变  上皮样肉瘤容易与肉芽肿性病变如坏死性感染性肉芽肿、环状肉芽肿、风湿或类风湿结节等相混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应引起重视。单纯临床表现有时难以区分,病理诊断有助于区分。肉芽肿病例的上皮样细胞为组织细胞性,并可形成多核巨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表达组织细胞标记,上皮性标记阴性。而上皮样肉瘤的坏死结节中为肿瘤性坏死,不同于炎性坏死,坏死周围的上皮样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且表达上皮性标志物。
2.上皮样血管肉瘤  上皮样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可继发于放疗、淋巴水肿、与遗传相关的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等,年龄分布广泛,但更多见与成年人。临床特征取决于不同的亚型和发病部位,老年人头皮、面部,有放疗史或慢性淋巴水肿的乳腺部位,多为皮肤型,深部软组织的病变最常见于下肢。病理学表现方面,免疫组化提示内皮分化,表达CD31、CD34、ERG、FLI-1,角蛋白阳性。分子检测提示:继发于放疗、淋巴水肿相关的上皮样血管肉瘤存在高水平的MYC(8q24)扩增;约有25%的继发肿瘤存在FLT4[VEGFR3(5q35)]扩增,这些有助于鉴别诊断。上皮样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常见,预后较差。
3.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血管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该病与上皮样肉瘤的主要区别是病理学表现,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常见胞质内空泡,细胞排列呈束状、索状或巢状,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且缺少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FLI-1。多达90%的上皮样肉瘤患者可检测到t(1;3)(p36;q25)染色体易位而导致的WWTR1-CAMTA1基因融合,是上皮样肉瘤的特征,可在诊断时进行该项分子检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远处转移少见,预后较好。
4.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具有交界(中间性)恶性潜能的独特的血管性肿瘤,形态学特征类似肌样肿瘤或上皮样肿瘤,故早期又称为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且大多数发生在四肢,尤其下肢多见,可发生于浅表和/或深部组织,超过50%的患者表现为多灶性。病理诊断是鉴别诊断的依据,免疫组化显示AE1/AE3(+)、ERG(+)、FLI-1(+);细胞核INI1(+),50%病例CD31(+),CD34、EMA、S100、Desmin及CAMTA1通常阴性。该病分子遗传学特点是具有特征性的t(7;19)(q22;q13)染色体易位导致的SERPINE1-FOSB融合,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5.肾外横纹肌样瘤  是一种由横纹肌样形态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婴儿和儿童,极少发生于成人。好发部位为中轴深部组织如脊柱旁、腹膜后、会阴、腹盆腔,也可为肢体,尤其是大腿部位。因此与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容易混淆。病理学上免疫组化表达keratin、EMA、vimentin,同样INI1表达缺失。由于该病通常为家族性病例,因此常伴有SMARCB1/INI1基因胚系突变,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均应做遗传学检测,是否有上述突变。少数病例显示SMARCB1表达无缺失,但有SMARCA4(BRG1)突变和/或丢失,因此分子遗传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外科手术是上皮样肉瘤的基本原则,确保足够的外科切缘,以防止肿瘤复发,同时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患者的功能。对于转移患者,需要局部治疗联合全身综合治疗。
2.手术  上皮样肉瘤的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切除(扩大切除)、姑息性切除(局部切除),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结合肿瘤的大小、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如仅为单发病灶,则建议采用扩大切除的方式,远端型通常要求切缘距离瘤体2cm,将肿瘤完整切除,尽可能达到切缘病理阴性,可根据切除的范围确定是否需要行皮瓣修复或植皮;根治性切除能够改善远端型上皮样肉瘤的预后。近端型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需要兼顾重要脏器结构,难以达到广泛切缘。如果患者肿瘤累及重要的血管神经,扩大切除术后影响患者的功能,或者肿瘤范围较大,切除后创面的修复比较困难,则建议进行截肢。如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可根据穿刺病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区域淋巴结清扫,并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3.化疗  上皮样肉瘤容易发生转移,一旦发生转移,传统观念认为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公认有效的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单用或联合异环磷酰胺(AI方案)治疗晚期上皮样肉瘤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同样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化疗对上皮样肉瘤效果欠佳,总体有效率为20%~33.3%。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肿瘤体积较大及邻近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患者有一定的获益。
4.靶向治疗  2020年01月23日,美国FDA批准由Epizyme公司的Tazverik(Tazemetostat,他泽司他)上市,用于治疗不适合完全切除的转移性/局部晚期的上皮样肉瘤,适用于1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患者。上皮样肉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约90%以上的病例会伴有INI1蛋白缺失,这种蛋白缺失会导致一种称为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 EZH2)的酶过度活跃,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而Tazemetostat正是一种EZH2抑制剂,能够重组遗传细胞的生长通路,促进肿瘤细胞死亡、分化,进而缩小肿瘤。在一项纳入了62名上皮样肉瘤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中,所有的病例均是晚期转移性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接受Tazemetostat治疗后的总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5%,其中1.6%的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为13%,67%的患者即使肿瘤没有明显缩小,病情也没有继续恶化,持续响应超过半年甚至更长。虽然Tazemetostat展现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仍不甚理想,且作为一种孤儿药,价格较为昂贵。
5.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上皮样肉瘤的一种治疗选择。和化疗一样,放疗对上皮样肉瘤并不敏感,因此也不作为上皮样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体积较大或切除困难的患者,术前辅助放疗或联合化疗,有助于缩小肿瘤,降低肿瘤的分期,从而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对于切缘难以保证或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高剂量放疗或质子重离子放疗有助于降低复发率,提高局部控制率。
6.免疫治疗  对于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上皮样肉瘤,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正在探索阶段。有临床试验发现,对6例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上皮样肉瘤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K药)单药维持治疗,其中1例(17%)患者出现了肿瘤完全缓解,缓解时间长达8.4个月,3例(50%)患者在用药期间保持疾病稳定,2例(33%)患者出现了肿瘤进展。帕博利珠单抗用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对于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上皮样肉瘤,抗PD-1免疫治疗或可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预后
上皮样肉瘤为高度恶性肿瘤,远端型在手术切除后通常容易局部复发,复发后往往向近端发展,临床上可见反复复发再手术的患者,往往持续多年,也可出现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远端型总体预后要好于近端型。一旦出现转移,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45%~70%vs 24%)。上皮样肉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较大(>40岁);肿瘤直径>5cm;病理提示高级别异型性/高度的核分裂象;淋巴结转移;近端型出现横纹肌样肿瘤细胞。鉴于上皮样肉瘤易于复发、转移的特点,此类患者需要密切随访,随访时间间隔通常不超过6个月。

诊疗流程(图24-1)

截图202412031519477357.png
24-1  上皮样肉瘤诊疗流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  严望军  黄稳定  胡湘麟

参考文献
[1]ENZINGER FM. Epitheloid sarcoma. a sarcoma simulating agranuloma or a carcinoma. Cancer,1970,26(5):1029-1041.
[2]GUILLOU L, WADDEN C, COINDRE JM, et al."Proximal-type" epithelioid sarcoma, a distinctive aggressiveneoplasm showing rhabdoid features. Clinicopathologic, immunohistochemical, and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a series. Am J Surg Pathol, 1997,21(2):130-146.
[3]THWAY K, JONES RL, NOUJAIM J, et al. Epithelioid sarcoma:diagnostic features and genetics. Adv Anat Pathol,2016,23(1):41-49.
[4]ELSAMNA ST, AMER K, ELKATTAWY O, et al. Epithelioidsarcoma: half a century later. Acta Oncol,2020,59(1):48-54.
[5]ASSI T, RASSY E, NASSEREDDINE H, et al. Epithelioidsarcoma as the prototype for personalized therapy in soft tissue sarcoma. PerMed,2020,17(4):241-244.
[6]ARMAH HB, PARWANI AV. Epithelioid sarcoma. Arch PatholLab Med,2009,133(5):814-819.
[7]ASANO N, YOSHIDA A, OGURA K,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relevant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in epithelioid sarcoma:amulti-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4 patients. Ann SurgOncol,2015,22(8):2624-2632.
[8]JAWAD MU, EXTEIN J, MIN ES,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for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oid sarcoma: 441 cases from the SEERdatabase.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9,467(11):2939-2948.
[9]LEVY A, LE PÉCHOUX C, TERRIER P, et al. Epithelioidsarcoma:need for a multimodal approach to maximize thechances of curativ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n Surg Oncol,2014,21(1):269-276.
[10]KOHASHI K, YAMADA Y, HOTOKEBUCHI Y, et al. ERG and SALL4expressions in SMARCB1/INl1-deficient tumors:a usefultool for distinguishing epithelioid salvoma from malignant rhabdoid tumor.Hum Pathol,2015,46(2):225-230.
[11]JONES RL, CONSTANTINIDOU A, OLMOS D, et al. Role ofpalliative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epithelioid sarcoma. Am J ClinOncol,2012,35(4):351-357.
[12]PINK D, RICHTER S, GERDES S, et al. Gemcitabine anddoeetaxel for epithelioid sarcoma: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multi-Institutional analysis. Oncology,2014,87(2):95-103.
[13]SIMEONE N, FREZZA AM, ZAFFARONI N, et al. Tazemetostatfor advanced epithelioid sarcom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Future Oncol,2021,17(10):1253-1263.
[14]GOUNDER M, SCHÖFFSKI P, JONES RL, et al. Tazemetostat inadvanced epithelioid sarcoma with loss of INI1/SMARCB1: an international,open-label, phase 2 basket study. Lancet Oncol,2020,21(11):1423-1432.
[15]CZARNECKA AM, SOBCZUK P, KOSTRZANOWSKI M, et al.Epithelioid sarcoma-from genetics to clinical practice. Cancers(Basel),2020,12(8):2112.
[16]BLAY JY, CHEVRET S, LE CESNE A, et al. Pembrolizumab inpatients with rare and ultra-rare sarcomas (AcSéPembrolizumab): analysis of a subgroup from a non-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2, basket trial. Lancet Oncol,2023,24(8):892-902.

微信扫二维码转发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给我们建议|手机版|阳光肺科 ( 粤ICP备2020077405号-1 )

GMT+8, 2025-4-2 13: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