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肺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罗医Talk第五期|撰写一篇科研文章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37

主题

10

回帖

11万

积分

V5

积分
111111
续写思源 发表于 2023-11-23 23: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医学界肿瘤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w1.jpg

青年医生临床研究如何“避坑”,听听三位专家怎么说!

为了提高青年医师的临床科研水平,罗医Talk项目正式启动,邀请全国肺癌领域具有实战经验的“大咖”,围绕“临床科研点子从何而来、Case report和回顾性研究的开展撰写、IIT研究的启示、文章和国科金的投稿”等方面分享自身实战经验,共同打造青年医生临床研究的“实操手册”。

2023年11月10日,第五期罗医Talk项目以“如何更好地撰写一篇科研论文”为主题,以临床实例为主线,梳理了各个环节的注意点,并展开深入分析打造青年医生临床研究“避坑指南”。会议邀请到并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夏旸教授通过线上直播对话的形式进行学术分享和互动交流。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逻辑为王

夏旸教授表示,做一个临床研究的前提就是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患者为师”,以临床中真正未被满足的需求出发才是临床研究的方向。夏旸教授以自身科研经历为例,从罕见突变病例入手,从临床治疗、结构生物学等角度,运用生物动力学、多组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EGFR-TKI耐药模式、EGFR突变与免疫超进展等临床难点问题,以期为后期更为深入的探索以及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其次,夏旸教授强调做临床研究需要“与时俱进”,他以团队近期关于小细胞肺癌(SCLC)研究为例介绍道,以阿替利珠单抗为代表的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不过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疗效。对此,夏旸教授团队展开了对应研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占比超70%)或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ES-SCLC,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阿替利珠单抗的安全性优势,并根据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建立了疗效预测模型:分为一个训练集和两个独立外部验证集,同时,创建了一个接受单纯标准化疗一线治疗的对照队列,同时根据八个放射组学特征构建了预测性模型以确定化免耐药的风险,将与PFS相关的临床特征整合到放射组学模型后,预测表现得到实质性提高。

w2.jpg

图1 综合临床和放射组学方法评估免疫+化疗治疗ES-SCLC结果

此外,夏旸教授谈道做临床研究仍是“逻辑为王”,他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 上的“SETD8C302R Mutation Revealed from Myofibroblastoma-Discordant Monozygotic Twins Leads to p53/p21 Deficit and WEET Inhibitor Sensitivity”为例,从一对就诊的同卵双生双胞胎(10岁,一位患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另一位健康)出发,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以人类基因组数据和患者健康姐妹基因组为参照,在患者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ETD8基因上发现一个罕见单核苷酸突变(rs61955126T> C,SETD8C302R),后续围绕SETD8进行功能学实验,发现SETD8的缺失诱导了明显的DNA损伤修复反应和DNA复制缺陷,引起基因组不稳定,而SETD8C302R点突变导致p53/p21功能缺陷。值得注意的是,SETD8C302R点突变肿瘤细胞对WEE1抑制剂(处于II期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提示WEE1抑制剂可能是针对SETD8C302R突变肿瘤的潜在候选治疗小分子药物。

w3.jpg

图2 从双胞胎病例出发发现潜在候选治疗药物

夏旸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对恩沙替尼治疗MET 14跳跃突变非小肺细胞肺癌(NSCLC)的探索研究,该研究通过体外和体内评估恩沙替尼对MET突变的结合亲和力和抗肿瘤活性,首先在在患者来源的器官样本中确定了初步治疗活性,为了探索临床活性,对17例携带MET 14跳跃突变的NSCLC患者进行了225 mg qd的恩沙替尼治疗。在接受恩沙替尼治疗的17名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71%,疾病控制率(DCR)为94%,而MET-TKI未经治疗的患者的ORR甚至更高(12/15,80%)。基于以上结果,更为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w4.jpg

图3 恩沙替尼治疗MET 14跳跃突变NSCLC研究

最后,夏旸教授谈道写好一篇科研文章需要“保持写作的热情,在总结中找到方向”,他也分享了团队关于EGFR突变患者免疫治疗、NSCLC靶向HER2治疗等方面的综述。他谈道:“虽然现在取得了一定‘小’成绩,但科研人经历的90%以上都是失败的灰暗时刻,做研究一定要有来自临床一线的感悟、丰富的文献积累、解决临床问题、扎实的理论基础、合作共赢等方面的助力。”

w5.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06351641575194625

铿锵三人行:来自“大咖”的声音

随后,在夏旸教授的主持下,林根教授和梁文华教授针对数据整理分析中的要点、如何应对审稿人意见、新型工具的应用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w6.jpg

图4 夏旸教授、林根教授和梁文华教授进行讨论

林根教授:


    在学术论文的创作过程中,个人观点认为该过程属于科研的最后阶段。实际上,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原始设计和研究过程的优劣。在我看来,文章的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创新性的提高可能能够在更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在撰写论文时,最终的文笔润色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其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研的关键在于前期的设计,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以及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结论。


    年轻医生在资源和经费方面面临挑战,进行多组学探索具有一定难度。多组学的优势在于通过多层面的数据挖掘和理解研究对象。多组学是一项技术,强调技术的新颖性,例如,单细胞测序曾是高水平发表的新颖技术,但现在已经普及。多组学的缺陷在于它仅限于对数据的分析,最终需要通过实验证实。对于临床医生,实验验证可能难以实现,缺乏临床数据或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可能影响生信分析的发表级别。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技术的新颖性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


    从个人审稿视角来看,我更倾向于阅读展现作者研究思路的文章,尤其是那些呈现系列研究进展的体系化文章。系列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展示作者在多个研究中的逐步进展,甚至追溯到领域专家过去的一系列文章。我个人对体系化文章比较有兴趣,这是学习的过程,深入研究专家如何建立研究体系,了解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ChatGPT这种写作工具的普及在当今时代难以遏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而非盲目排斥。该工具显然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并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重要的是要充分体现个体的思维在其中,尤其是对于英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个体,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表达。因此,我的基本观点是,无需因此感到不安,反而应该欢迎并积极拥抱这一新事物,这才是对待新技术的基本态度。


梁文华教授:


    许多研究者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走入弯路,主要原因是在产生想法后过于急于实施,而在开展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确定领域内文献回顾已有何种研究,进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存在已有的成果,以及如何切入。遇到已有相关工作时,不应因此而放弃,医学领域的复杂性导致在不同条件下结论可能有所不同。发现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现象都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在进行研究之前,审视先前研究的深度,了解问题已得到何种程度的解决,存在哪些缺陷,以及可能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在考虑问题时,考虑不同人群、情境和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是前进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学科的角度对各主角的特征和分型进行分析。多组学分析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缺乏贯穿多个学科解释问题的成熟方法。在将多个主角的分析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科学叙事过程方面,尚缺乏充分方法。对于多组学在综合解释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大挑战,尚未找到完全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多组学研究逐渐增多,蛋白基因组研究等已经涉及多篇文章讨论整合多组学分析的问题。多组学在挖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需要超越单一学科思维,将分析结果与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结合。


    ChatGPT在语言润色、选刊、整个结构的构建以及资料收集等方面也非常关键,从学术领域工作的角度来看,这些工具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个人效率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审稿人的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尤其是那些指出重要问题的建议。在回应中,我们应努力理解审稿人观点,处理潜在的误解,并以清晰的陈述和有效的沟通技巧说服他们。在陈述观点时,我们需要展现书面表达的能力。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冷静应对审稿过程中的挑战,努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


w7.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06347433731981313

总结

林根教授&梁文华教授总结道,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层面出发,追求更深入、高级的工具以解释并理清机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才是科研工作的正确思路。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w8.jpg

w9.jpg
更多医疗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给我们建议|手机版|PIME|阳光肺科 ( 粤ICP备2020077405号-1 )

GMT+8, 2024-9-20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